崇祯皇帝:一个优柔寡断的亡国之君配资炒股入配资平台
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,年号崇祯,是一个能力平庸却自视甚高的悲剧人物。他最终落得个自缢煤山、国破家亡的凄惨结局,至死都未能参透一个亘古不变的治国真理——太平盛世当以文治为主,而乱世之中则必须倚重武力。这个简单的道理,却成为他一生最大的认知盲区。 在用人方面,崇祯始终奉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。即便在国家财政濒临崩溃、连官员俸禄都发不出的绝境下,这位优柔寡断的皇帝宁愿低声下气地向文官集团乞讨借款,也始终不敢对这群蛀虫采取强硬手段。他对待文官就像供奉祖宗一般小心翼翼,这种近乎病态的畏惧背后,实际上反映出一个可悲的事实:此时的崇祯已经失去了对文官集团的控制力,更丧失了惩治他们的政治勇气。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。崇祯的兄长天启皇帝在位时宠信大太监魏忠贤,导致阉党专权,不仅打压朝中大臣,连当时还是信王的崇祯也深受其害。天启驾崩后,长期受压制的文官集团立即嗅到了翻身的契机,迫不及待地要铲除魏忠贤这个心腹大患。但决定权完全掌握在新君崇祯手中——只要他点头,权倾朝野的九千岁便难逃一死。 饱受魏忠贤欺辱的文官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,他们像闻到血腥的鲨鱼般蜂拥而上,纷纷上疏弹劾。而崇祯对魏忠贤的仇恨更是深入骨髓:堂堂亲王竟要对一个阉人卑躬屈膝,这种屈辱感让他恨之入骨。在他眼中,魏忠贤就是祸乱朝纲的罪魁祸首。因此,当文官集团提出严惩魏忠贤时,崇祯毫不犹豫地予以支持。 这场政治清算来得又快又狠。起初崇祯只是将魏忠贤发配凤阳守陵,但很快就改变主意,直接赐死了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权宦。然而崇祯万万没想到,除掉魏忠贤这个祸害后,却放出了东林党这个更可怕的魔鬼。 category:history,content:魏忠贤当政时期虽然专横跋扈,但他主要打击对象是文官集团。讽刺的是,这位奸宦在聚敛财富的同时,确实有效地充实了国库。在他掌权期间,明朝辽东前线尚有可用之将,国家财政也勉强维持运转。但东林党上台后,形势急转直下——武将遭到系统性打压,魏忠贤设立的税收政策被全盘否定。更致命的是,东林党人多出身江南士绅,魏忠贤当年从他们手中夺走的利益,如今自然要连本带利讨回来。 于是,在不与民争利的冠冕堂皇口号下,东林党人废除了一个又一个税种。文官士绅们富可敌国,而大明国库却日渐空虚。每当崇祯想要加税,立刻会遭到文官们义正辞严的反对。可悲的是,缺乏主见的崇祯竟然觉得这些说辞很有道理,渐渐沦为文官集团操纵的傀儡。 魏忠贤倒台后,其党羽也被连根拔起,东林党从此在朝中再无敌手。权力失去制衡的后果就是肆无忌惮的专权。如果说魏忠贤的专权得益于天启皇帝的昏庸放纵,那么东林党的独大则完全是因为崇祯的愚蠢无能。这位皇帝被文官们玩弄于股掌之间,被卖了还帮着数钱。 随着时间推移,东林党的势力如滚雪球般膨胀,到最后连崇祯也不得不对他们礼让三分。这就是为什么崇祯始终不敢对文官集团采取强硬措施的根本原因。纵观中国历史,最贪婪的往往就是这些满口仁义的文官——穷困时高喊忧国忧民,得势时却男盗女娼;平日里把忠君爱国挂在嘴边,危难时刻背叛起来比谁都快。在明末内忧外患的乱世中,崇祯居然指望这群伪君子能力挽狂澜,简直是痴人说梦;想从他们口袋里掏出银子救国配资炒股入配资平台,更无异于与虎谋皮。这位刚愎自用又优柔寡断的皇帝,最终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惨痛代价,也给华夏大地带来了深重灾难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